中国古代史

价值判断、理论分析、事实 要注意区分

先秦与秦

第四讲 周代政治社会体制

一、王朝官员体系

1. 王权

  • “帝” 造字

  • 予一人

  • 君权中混融着父权

    商汤: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 天子、天之骄子

2. 商代官员体系

示例

  • 政务官:殷正百辟、百僚庶尹

  • 事务官:牧正、多工、小众人臣

  • 文化官:卜、巫、史、作册

  • 宫廷官:寝、宰

  • 军官:马、亚射、卫、戍

地域控制——内服 外服

3. 周代官员体系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示例

  • 公:太师、太保、太傅

  • 卿世辽:三士

    • 司土、司马、司工
    • 司寇、司士
  • 大史寮:大史、内史、大卜、大祝
  • 内庭官:宰
  • 军官:师氏、虎臣(西六师、殷八师)

二、分封制度

1. “授民授疆土”

卫 鲁 唐 燕 齐 宋

2. 关于“封建”

诸家封建论

西欧封建制

郭沫若的说法…

三、井田制

1. 国野制

在氏族的兼并和融合中起了重要作用

六乡、国人——自由人,兵役、教育、低级官吏,氏族民主制度

六遂、野人——外族人,不能受教育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孟子·滕文公上》

2. 井田制

与战国时期的自由小农十分不同。

“耕”——“井”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孟子·滕文公上》

3. “农村公社”

阶级和国家产生之后才有的制度

  • 氏族公社:原生型公社,依靠血缘关系构成氏族。

  • 父家长制家族公社:次生型公社,以血缘关系为主导。

  • 农村公社:再次生性公社,地域性的互助合作单位

“公”:土地公有,定期重新分配,互助合作传统,强大凝聚力

“私”:被编制的地域单位,包括非家族成员,君主或领主占有其剩余产品

徐中枢——儒家礼法与公社制度很相似,农村公社或许是儒家思想的温床

四、宗法制

1. 宗法制的内容

古文字解说 “宗”

宗族构成:同一高祖父以下四代子孙构成的血亲集团;

尊卑秩序:族人尊奉宗主,小宗尊奉大宗;

继统原则:嫡长子继承制,称为宗子。

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礼记》

2. 宗法制的意义

商代有其萌芽

周代达到顶点,与分封制相互结合、水乳交融

封建的亲亲原则和宗法性(血缘关系)——与西欧中世纪不同(契约关系,层层分封)

侯外庐:周代的维新社会,亲亲的宗法政治——古希腊的革命政治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左传》

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战国以后,严格意义的宗法制度衰弱了。个体小家庭大量出现。但取而代之的家族制度,在中国社会依旧发挥着重大影响。

五、 礼文化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1. “礼”的来源和内容

八礼:冠昏丧祭 射飨朝聘

五礼:吉礼 凶礼 宾礼 军礼 嘉礼

2. 周礼的政治精神

尊尊 亲亲 贤贤

本讲阅读书籍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殷周制度论》


第五讲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一、从西周到东周

1. 西周的终结

  • 国人暴动
  • 宣王中兴
  • 幽王亡国
  • 平王东迁

2. 共和行政和夏商周断代

  • 召公、周公等共同执政
  • 卫国共伯和代行天子事

3. 霸政的开端【尊王攘夷】

周平王东迁开始:

《春秋》——鲁国公—隐 桓 庄 闵 僖 文 宣 成 襄 昭 定 哀

二、春秋五霸

1. 周郑交质

  • 郑庄公初霸权
  • 周郑交质

2. 齐桓公

  • 救邢存卫

  • 召陵之盟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孔子

  • 葵丘之会

3. 宋襄公

春秋战国的笑话很多嘲笑宋人…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宋襄公

4. 晋文公 秦穆公

  • 城濮之战

  • 崤之战

  • 践土之盟

5. 楚庄王

  • 前606年 楚庄王问鼎
  • 前597年 晋楚邺之战

7. 弭兵

8. 吴越争霸

三、战国的到来

1. 战国的开端

多种说法

2. 田氏代齐

3. 三家分晋

四、战国七雄

1. 魏齐相争

  • 桂陵之战
  • 逢泽之会
  • 马陵之战
  • 徐州相王

合纵连横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韩非子》

2. 秦楚之争

  • 五国伐秦

  • 丹阳蓝田之役——秦破楚

  • 垂沙之役——齐卫韩破楚
  • 白起破郢——哀郢

3. 齐秦抗衡

  • 三国攻秦
  • 齐秦互帝
  • 五国合纵
  • 齐灭宋

4. 燕齐相攻

  • 乐毅破齐
  • 田单复国

5. 秦赵之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之战
  • 长平之战
  • 邯郸之战

本讲阅读书籍

《左传》《战国策》《史记》

《战国史》杨宽——以田氏代齐为战国开端

《中国通史》范文澜——以三家分晋为战国开端


第六讲 战国变法运动

一、贵族政治的衰微

1. 春秋战国间的经济发展

  • 都市:临淄

  • 水利工程:都江堰

  • 货币:布比、刀币、秦半两

2. 贵族政治衰微

  • 权利下移:礼乐征伐自天下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五霸)—> 政逮于大夫(田氏代齐、三家分晋、鲁三桓专政)—> 陪臣执国命(鲁国季氏家臣阳虎专政)

  • 公田的衰弱:井田瓦解、赋税普及

    • 相地而衰征

    • 作爰田——自爰其处

    • 初税亩
    • 书土田
    • 作丘赋
    • 初租禾

二、各国变法运动——第二次大转型

1. 变法的意义

  • 君主专制
  • 中央集权
  • 官僚政治制度
    • 采用科层形式分配权利、责任与资源;
    • 严格准寻法律规章,充分利用文书档案
    • 择优录取,支付俸禄,根据能力、与年资升迁罢免

2. 魏国的李悝变法

  • 尽地力之教
  • 平mi法——政府平价时买入粮食,粮少时低价卖出
  • 制定《法经》——影响了商鞅、秦律、汉律…

3. 楚国的吴起变法和韩国的申不害变法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於楚。 ——《韩非子》

《申子》 富有政治理性,撕开了掩饰纯粹政治的温情脉脉的周礼。

三、秦国 商鞅变法

1. 商鞅第一次变法(前356年)

内容…

意义

  • 通过户籍制、什伍制、吿奸连坐等法律,把人民纳入官僚政府的控制之下;
  • 通过鼓励分家、免除徭役、对经商及懒惰者“收孥”的政策,鼓励生产;
  • 实行军功爵制,平民可由军功获得爵位。

封建制度的君子小人分野取消了,万民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君爵制造新社会。

2. 商鞅第二次变法(前350年)

内容——多数来自三晋…赵姓嬴氏

  1. 由雍迁都于咸阳;
  2. 革除戎狄风俗;
  3. 废除百步为亩之制,以240步为亩;
  4. 建41县,通过县及乡里什伍控制编户齐民;
  5. 按人口征收户赋(口赋);
  6. 统一度量衡,是行政标准化。

3. 商鞅变法的成效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四、官僚制度的发展

1. 职业官僚的任用和管理

【俸禄制】

【文官制】

【符玺制】节 符 玺 券

【考课制】

2. 官僚组织的发展

将相制

中央官制

相国——先秦称 相邦

郡县制:春秋前期出现县,春秋后期出现郡。郡有军区性质,故长官称为【守】。最初县高于郡,后来逐渐以郡代县。

3. 法规和文档

成文法取代习惯法 公开法取代秘密法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李斯

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

【文法吏】——职业行政文官群体的崛起


第七讲 战国士人与百家争鸣

一、战国的士阶层

1. 士阶层的形成

  • 士的类别:【学士】百家学者、【策士】政治家,说客、【术士】各种专门技能者、【食客】形形色色的人才…
  • 来源:文化贵族没落者-> 战国士阶层 <- 平民之获得知识才艺者

  • 活动:教学游历、养士制度、稷下学宫

2. 士的文化风貌

  • 独立精神与文化尊严——师?友?臣?“骄富贵,轻王公。”

  • 修齐治平取向:希腊的哲学传统,将人生客观化,同自然界一样作为研究物(出于好奇;知识最基本的来源:惊奇、闲暇、自由)。中国“道”的人间性,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出于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史记》

  • 实用理性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齐物论》

    其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才。 ——《荀子君道》

二、诸子略说

思想史概说,轴心时代…

1. 儒家

  • 孔子

    • 学习礼乐:学琴于师襄,学乐于苌弘,问道于老子

    • 周游列国,杏坛讲学

    • 孔子布衣,傅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天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

  • 孔子思想

    • 宗教观——【命】

    • 礼乐观——仁义和礼乐

      乐——同——亲——仁——天——阳

      礼——异——敬——义——地——阴

    • 君子观

      【教化】 儒家心目中的政治,既不是治人也不是治世,而是教育。

  • 孟子——思孟学派?

    • 仁政思想

    • 民本思想 民权>主权>君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 荀子

    • 唯物天道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性恶论

    • 以礼入法 礼法兼综 儒法合流

2. 法家

争锋相对

儒家 法家
历史退化论 历史进化论
性善论 性恶论
主张仁爱 传承礼乐诗书 反战 六虱(不好的):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 燔诗书而明法令
君子治国 贤人政治 以文法吏治国
孟子:民贵君轻 李斯: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 历史进化论

    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尚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 ——《商君书》

  • 性恶论——以法律驾驭臣民

    近代的法治思想、西方近代史

  • 法治思想——建立官僚帝国的理论

  • 国家主义和专制主义

孟子长于诗书,荀子长于制度。荀子“隆礼乐而杀诗书”。其书中的《王制》《礼论》《乐论》等篇,可称独步。孟子则疏于礼,疏于“王政”。“简陋不堪,哪能及荀子的博大!” 章太炎

章太炎论韩非

3. 墨家

  • 兼爱
  • 尚贤
  • 天志 明鬼
  • 科技知识

4. 道家

老子

  • 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 辩证法思想
  • 无为和以退为进
  • 历史退化论——小国寡民

庄子

  • 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 消极自由的人生观

5. 名家

惠施 合同异

公孙龙 离坚白

6. 阴阳家

7. 兵家

8. 农家

本讲阅读书籍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林达


第八讲 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国的历史

1. 秦国的早期历史

秦历史上曾多次迁都。 东来说?西来说?

尚武、军事化倾向——游牧民族背景

秦与六国的对立地位

秦在制度、思想学术、语言文字、宗教意识上与六国存在的这些差异,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对抗性。 ——《秦称虎狼考》

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

2. 秦国的政治文化特色

秦国建筑和墓葬方向…

人殉风气,反映秦文化对生命的轻蔑…

杜正胜:秦人尚武的习性与其社会构成之戎狄成分,恐怕有很密切的关系。

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秦风 黄鸟》

魏特夫:东方专制君主——“伟大的建设者”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二、秦帝国的统一成就

1. 奠定了中国版图和民族的基础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

2. 推动了共同文化的发展

  • 统一文字 小篆
  • 统一货币 秦半两
  • 统一度量衡

3. 确立中华帝国的基本政治架构

五德之说…

三、天下反秦与亡秦必楚

1. “天下反秦”

2. “亡秦必楚”

非张楚不能灭秦

非承秦不能立汉

本讲阅读书籍

何晋《秦称虎狼考》


第二讲 休养生息和削抑藩国

一、承秦立汉与修养无为

1. “非承秦不能立汉”

刘邦入关: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萧何守关中,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

汉初制度,法律,一切全依秦旧。 ——钱穆

汉律值峻峭,比秦更甚。 ——侯外庐

汉初法律全部承秦。 ——高敏

  • 官制承秦
  • 爵制承秦

2. 休养生息与黄老无为

背景:生产被破坏,百业凋敝

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生产的措施——高帝五年诏

  • “兵皆罢归家……以有功劳行田宅”
  • 号召流亡者返乡,“复故爵田宅”
  • “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 禁止商人衣丝、乘车、骑马、操兵器及做官,算赋加倍
  • 减轻田租。十五税一

汉初的政治选择:用秦制而不用秦政

萧规曹随——汉早期政治方针没有变化

二、“布衣将相”和“军功受益集团”

1. “布衣将相”

先秦 贵族政治;秦以后 官僚政治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为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于是始定。——赵翼 《廿二史札记》

2. 汉初的“军功受益阶级”

两部分人

  1. 创建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集团成员
  2. 通过汉高祖五年诏等优待将士的法令获得利益者
  • 军功政治
  • 联合帝国
  • 有限皇权
  • 马上天下

三、分封和削藩

1. 异姓王的分封和剪除

  • 燕王臧荼
  • 赵王张耳
  • 楚王韩信
  • 淮南王黥布
  • 韩王信
  • 梁王彭越
  • 长沙王吴芮

2. 同姓王分封与藩国危机

  • 楚王刘交
  • 齐王刘肥
  • 赵王如意
  • 代王刘恒
  • 梁王刘恢
  • 淮南王刘友
  • 淮南王刘长
  • 吴王刘濞
  • 燕王刘建

多封,每个都很小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 ——贾谊

封国而不治民,只是“衣食租税而已

3. 景帝平叛与武帝削藩

《左官律》,以王国官为“左官”;颁《附益法》,禁止大臣为诸侯牟取非法利益

本讲阅读书籍

赵翼 《廿二史札记》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第三讲 全盛与转向

一、汉武帝的功业

汉武帝统治50多年,汉武帝进入全盛。

1. 文化政策:独尊儒术

董仲舒 李斯 对比 强调一家独尊 企图通过政治力量来扩大学术上的影响力

董仲舒对策:今师异到,人异论,百家殊方……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毋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2. 对外政策:反击与开边

  • 东南:制服闽越、东瓯、南越
  • 北方:北击匈奴,令“漠南无王庭”
  • 西北:张骞通西域,王恢破楼兰,赵破奴破姑师,李广利伐大宛,李息破羌,设护羌校尉
  • 西南:制服贵州的且(ju)兰,云南的滇王

3. 经济政策:国家统制

措施 内容
盐鉄均输平淮 设盐铁官,实行盐鉄国营。
行均输法,国家经商,一年收入500万匹
行平淮法平抑物价、调节市场
国家铸货 把铸钱权力收归政府(重金属,亦为生产),由钟官、辨铜、均输三官铸“五铢钱”,铸钱的重大收益归于政府
算缗 对工商业者加增财产税,检举揭发偷税漏税者

4. 制度建设:强化专政集权

措施 内容
继续削藩 用主父堰“推恩”之策,穷治诸王宾客,颁“左官律”、“附益法”,使用“酬金”时间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
削弱相权 以布衣公孙弘为相,结束了功臣子弟独占相位之局;
选拔任用文学(儒学)之士,分大臣议政之权;
以尚书(中书)掌机要,形成“内朝”
强化京师力量 在京师建长从而非番上之军;
设屯骑、步兵等八校尉;
设期门军、羽林军、羽林孤儿
加强地方监察 分全国为十三州部,各设刺史负责监察。
京师设司隶校尉,纠察百官和三辅等七郡。
临时事宜,派侍御史为“绣衣直指”专程巡视。
创建察举(700多年察举,1000多年科举) 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名”,孝廉岁举制建立。
完善法制 张汤、赵禹等负责立法,法律至359章,大辟409章,1882事;死罪决事比13472事。

二、“亡秦之迹“与《轮台》之诏

1. 汉武帝“亡秦之迹”

与秦朝类似的危机

  • 建宫馆,大兴土木

  • 求神仙,”今天子即位,尤敬鬼神之祠……”,例子 李少君 少翁 栾大

  • 用酷吏,例子 宁成 张汤 王温舒 杜周(法律的渊源就是皇帝的意志)

国家耗费 见《汉书》《资治通鉴》

及赂遗赠送,万里相奉,师旅之费,不可胜计。至于用度不足,乃榷酒酤,筦盐铁,铸白金,造皮币,算至车船,租及六畜。民力屈,财用竭,因之以凶年,寇盗并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衣绣杖斧,断斩于郡国,然后胜之。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岂非仁圣之所悔哉! ——《汉书》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鬼神,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资治通鉴》

2. “戾太子”与守文派

太子刘据不赞成武帝的政策路线。

守文 与 用法

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羽,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竟欲构太子。 ——《资治通鉴》

江充充当了深酷用法臣僚的代表,秉承武帝意旨,凭借党与优势,用非常手段摧毁以卫太子为代表的“守文”的政治势力,这也许就是巫蛊之狱的实质。

朝廷纷争,几乎都与屠杀相伴。

——田余庆

巫蛊之狱

3. “仁圣之悔” 《轮台诏》

三、昭、宣时的政策转变

1. 霍光的“与民休息”

汉武帝指定的辅政大臣: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财务专家)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2. 盐铁会议

要从桑弘羊手上夺取财政大权,必先打击桑弘羊所凭藉的财经政策。由贤良文学在朝廷上公开反映出人民对盐铁政策的反对,即足以使桑弘羊失掉他所挟以自重的政治资本。 ——徐复观《汉代思想史》

措施 内容
盐铁官营 【贤良文学】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桑弘羊】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罢之,不便也。
匈奴和战 【贤良文学】去武行文,废力尚德……以仁义导之
【桑弘羊】匈奴一举,则中外震惧,释备而何宜也!
礼法刑德 【贤良文学】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
【桑弘羊】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3. 宣帝“中兴” 刘病已

反霍联盟:燕王刘旦、长公主、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 被破除

霍光主政

《宣帝纪》

本讲阅读书籍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


第四讲 王莽变法

一、复古改制思潮与王莽篡汉

1. “霸王道杂之”问题

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 元帝纪》

2. 复古改制呼吁

制度浪漫主义——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

  • 天人感应:孔子的“天”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汉儒的“天”是有鲜明意志的至高主宰
  • 五德:各朝依木水火金木往复循环——历史退化说
  • 三统:各朝依黑统、白统、赤统循环往复
  • 谶(chen 应验的预言)纬(用神秘方式解经):汉代儒学神秘化,儒生与方士合流、儒家与阴阳家合流

3. 王莽篡汉

及王莽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飨国六十余载。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 ——《汉书元后传》

二、王莽变法

政令日变,官名月易,货币岁改

1. 定三统、五德系统

周:火德

秦:水德

汉初:水德

汉武帝:土德

王莽:改用相生说,自为土德,以汉为火德

2.封古帝王之后

3. 定郊祀、庙祀之制

汉武帝天地祭祀,承秦又用方士之说。

祭祀制度:郊祀改革

4. 建明堂、辟雍

5. 改州郡名、地名

6. 改官名、爵制

7. 改易币制

8. 实行井田制

耕者有其田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王莽《井田诏》

  • 钱穆:均产运动,如近时所谓“国家社会主义”

  • 胡适:一千九百年前的一个社会主义者

9.改外族称号

三、农民起义与新朝灭亡

杨雄《剧秦美新》

  • 【秦】刮烧诗书,弛礼蹦乐。
  • 【汉】秦余制度,项氏爵号,虽违古而犹袭之。是以帝典阙而不补,王纲弛而未张。
  • 【新】…

农民起义

  • 绿林军
  • 赤眉军
  • 铜马军

王莽变法简评

王莽的垮台是由于几次黄河改道的重大积累的影响……王莽是机智而能干的。 ——毕汉斯

王莽打击侵凌小农的豪强势力。各大士族大姓都纷纷率领宗室子弟起而反叛,王莽政权终因而覆灭。 ——余英时

王莽法令有关实际的,怕没有一件能够真正推行,而达到目的。因此而生的流弊,则无一事不有,且无一事不厉害。 ——吕思勉

井田制度是“间架性设计”的代表。它意味着国家和社会结构是可以人为地创造出来的 ——黄仁宇

从奉行法术、霸道的秦政,

到“霸王道杂之”的汉政,

再到一意贯彻儒家王道的王莽新政,

历史似乎经历了一个两极转向


第五讲 专制强化和皇权旁落

一、东汉初年专制的强化

1. 光武起兵 “人心思汉”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王莽时起兵皆称汉后

2. 恢复秩序和加强专制

措施 内容
轻刑薄赋 称帝后“大赦天下,议者刑法”,建武六年再行三十税一。
释放奴婢 建武二年至十四年,颁布了6个释放奴婢的法令。重中“卖人法”“略人法”
度田 建武15年(39)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頃亩和户口纪年。
退功臣而进文吏 一、“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使其领兵外驻;
二、“退功臣而进文吏”
压制宗室外戚 后族、宫戚“不得封侯与政”,收捕诸王宾客
精兵简政 裁剪三分之一的县,吏职减损,文书调役,务多从简
加强尚书台 加强秘书机要机构尚书台的事权,削弱宰相三公权势,君主集权得以强化

二、儒生与文吏的融合

1. 法治精神的复归

(再次转为 霸王道杂之) 中兴以来,追踪宣帝。汉家中兴,唯宣帝取法。 ——《后汉书》

儒生与文吏的关系变迁

  • 秦以文法吏治天下
  • 汉廷儒生文吏并用
  • 王莽变法重用儒生

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二者长短,各有所宜;世之将相,各有所取。取儒生者,必轨德立化者也;取文吏者,必优事理乱者也。 ——《论衡》

儒生兼学经书、律令

史书:律令

2. 儒生与文吏的融合——学者兼为官僚

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是光武诸功臣,大半多习儒术,与光武意气相符合。 ——赵翼《东汉功臣多进儒》

执法之吏,不窥先王之典;搢绅之儒,不通律令之要。彼刀笔之吏,岂生而察刻哉!起于几案之下,长于官曹之间,无温裕文雅以自润,虽欲无察刻,弗能得矣。竹帛之儒,岂生而迂缓也!起于讲堂之上,游于乡校之中,无严猛断割以自裁,虽欲不迂缓,弗能得矣。先王见其如此也,是以博陈其教,辅和民性,达其所壅,祛其所蔽,吏服雅训,儒通文法;故能宽猛相济,刚柔自克也。 ——王桀《儒吏论》

三、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

1. “家天下”和母族权势

《春秋时代母系遗俗公羊证义》 《汉初公主及外戚在帝室中之地位试释》

  • 外戚可以称宗室
  • 外戚不称异姓
  • 长公主的特殊权力
  • 皇子称母姓
  • “舅权”之重

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

孤儿寡母——外立者:安帝、质帝、桓帝、灵帝;临朝者:

2. 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政

章德窦太后家族

和熹邓皇后

安思阎皇后

顺烈梁皇后

宦官、外戚专政,并不是完全的衰弱,而只是“皇权的旁落”。东晋皇权衰弱,“主弱臣强”、门阀当权,其时就没有宦官、外戚专政的现象。 ——田余庆

宦官用事,必不在贵族执政之世。周公时贵族执政,断无防及刑余擅权之理,汉唐明三代,皆有刑余擅权之事,六朝则无何则?贵族执政阶级严明,非刑余所得间也。 ——章太炎

本讲阅读书籍

《廿二史札记》


第六讲 清议与党锢

一、士人群体的发展

1. 儒学教育的发达

汉末太学生约占洛阳居民的1/10

  • 光武帝:修太学,稽式古典
  • 汉明帝:亲行其礼,正坐自讲
  • 汉章帝:大会群儒于白虎观
  • 汉顺帝:建房…
  • 汉桓帝:游学增盛,至三万生

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 ——《后汉书 儒林传》

2. 交游风气

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 ——《后汉书 儒林传》

士林、士人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社交空间

3. 风谣与品题

用一句话评价士人、人物评价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劭目曹操

4. 不应辟举

朝廷请士人做官,不就

士人这个群体、士林这个活动空间影响力的增大

5. 东汉重名节

二、清议与党锢

1. 士大夫与宦官的冲突

《后汉书 党锢列传》

东汉士大夫以气节相尚,故各奋死与之拄;虽湛宗灭族,有不顾焉。至唐则仅有一刘对策。 ——《汉末诸臣劾治宦官》

东汉士气最盛

2. 桓帝第一次党锢

《后汉书 党锢列传》

3. 灵帝第二次党锢

三、士族的崛起

在西汉末叶,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而是具有深厚社会基础的“士大夫”了。……士人的背后已附随了整个的宗族,士与宗族的结合,便产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士族”。 ——余英时《东汉政权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

《中国思想通史》

东汉的三种世家

  • 【官僚世家】 秦汉“选贤举能”,但也保证官僚特权。如二千石可任子弟一人为郎。一些家族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族望、形成官族。如“家世二千石”之类。
  • 【豪强世家】 拥有大田庄、大宗族和大量依附民的豪强世家,在东汉不断发展。其子弟往往在本地做官。
  • 【文化世家】 东汉出现了很多经学世家和名士家族。

士家门阀,就是士人家族、豪强家族和官僚家族的三位一体。

累世传经;累世三公

战国士人->汉代儒生->汉末名士->魏晋士族

东汉末年,大姓、名士处于左右政局的重要地位。他们在经济上、政治上广泛地控制了农村,文化上几乎出于垄断地位。东汉王超瓦解后,他们是各个割据政权的骨干,三国政权的上层统治这主要也是从老一代到年轻一代的大姓名士中选拔出来的。他们是构成魏晋士族的基础。 ——唐长孺

四、黄巾起义与军阀割据

1. 灭亡预期与取代预期

2. 从黄巾起义到军阀割据


魏晋南北朝

第一讲 帝国的分裂和脆弱的统一

一、曹操崛起与三国鼎立

1. 曹操的崛起

乞丐携养?赘阉遗丑?

迎纳献帝

屯田许下

2. 三国鼎立的形成

  •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中原统一
  • 208年赤壁之战,决定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 211年刘备取益州,蜀国奠基
  • 219年刘备夺汉中
  • 219年关羽攻樊城
  • 219年吕蒙袭取江陵,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鼎立的原因

  • 地理形势造成了三国的相对隔离

    嗟乎,固天之所以隔南北也! ——曹丕

  • 经济发展为蜀吴政权提供了自给条件

  • 汉末军阀混战一度破坏了北方经济

《曹操论集》

创业之君兼擅文学,曹魏父子,固已旷绝百代。 ——赵翼

3. 司马氏代魏

司马氏坐家门

二、诸葛亮治蜀

1. 隆中对

  • 跨有荆益
  • 联吴抗曹

《隆中对的再认识》

2. 诸葛亮治蜀

人员构成

  • 刘备旧部:大量荆楚人士,构成政权中坚。“豫州入蜀,荆楚人贵”
  • 益州土著:有拉有打。“芳兰生门,不得不除”
  • 刘璋旧部:努力拉拢。对争权者并不客气。

对争权夺利者,诸葛亮并不客气。如南阳人李严,继董和之后称为“旧人”即刘璋旧部的代表。诸葛亮北伐时曾罢免李严。诸、李之争有深刻的派系斗争背景 ——田余庆《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

3. 诸葛亮北伐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陈寿《三国志》

三、孙氏政权与江东士族

1. 政权构成及“江东化”问题

孙氏本是江东人,但其早期支持者如庐江周瑜、临淮鲁肃、汝南吕蒙、南阳诸葛瑾等,都是皖北大族,或称淮泗势力。江东本土士族,以吴郡朱、张、顾、陆为首。

孙坚早年离开江东,返归后一度与江东士族对立,“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孙策、孙权也杀了不少当地名流。但随时间推移,孙吴开始了“江东化”进程。 ——田余庆

暨艳案:孙吴江东化过程中,曾发生暨艳案。他在江东士族子弟纷纷入仕时,激浊扬清,惩处贪鄙卑污者,遭到了孙权的严惩。

一、扶持拥戴者——政治忠诚;二、行政能力

四、西晋的短期统一和灭亡——很重要

“低质量的统一”

1. 士族崛起和政治萎靡

注意社会形态与历史分析的背景

户口减少,自由小农变成私家佃农-> 马克思学者:封建化

魏晋封建论(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魏晋封建论):何兹全、王仲荤、唐长孺

内藤湖南的现代史学分析(算是开风气之先,影响越来越深):古代社会—六朝贵族制—“东洋的近世”

六朝至唐中叶,是贵族政治最盛的时代……这个时期的贵族制度,并不是天子赐予人民领土,而是由地方有名望的家族长期自然相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世家,亦就是郡望的本体……君主是贵族的共有物。 ——《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谷川道雄:“豪族共同体”和“非封建的中世”

历史分析的总结

  • 魏晋封建论模式
  • 六朝贵族论模式
  • 变态——回归模式 田余庆《东晋文化政治》
    • 士族是官僚、士人阶层与宗族的结合。士族是贵族化和士人化的官僚。
    • 汉代处历史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由此在魏晋以下出现士族政治。
    • 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的“变态”,来自皇权统治,最终将“回归”皇权政治。对士族特殊性不应过分强调。

东汉以来不断发展的士族阶层,在魏晋间获得了重大政治权势。中国官僚政治进入【士族政治】时代。

改良而非革命:魏晋易代用“禅让”,未经战火充分洗礼,未能彻底扫除前朝政府而另起炉灶。西晋统治集团成员依然是曹魏那批高官显达及其子弟,他们所积累的腐化、老化、贵族化的因素,几乎原封不动带入了西晋朝廷(并非新世、而是末世)。王朝对他们无法绳之以法,只能优容甚至纵容,以换取支持。(王朝循环的规律在魏晋时代的表现)

因此,西晋统治集团一开始就异常贪婪、奢侈、腐败、残暴,和汉初、魏初的统治集团有所不同。

2. 八王之乱

《晋书八王列传》

专制帝王 首先看;西晋大肆封王与专制帝王不同,以下为部分原因

在贵族政权之下,皇室作为第一家族凌驾于其他家族之上,皇帝作为第一家族的代表君临天下,其家族成员有资格也有必要取得更大权势以保持其优越地位 ——唐长孺

魏削宗室而权臣篡,晋封同姓而骨肉残——王夫之

本讲阅读书籍

《秦汉魏晋史探微》


第二讲 江左士族门阀政治

五胡入主中原

一、东晋的立国

开创江左五朝之局,维系不绝如缕的中华种族文化。

1. 永嘉南渡与王导经营

  • 向见管夷吾,无复忧也。
  • 王导: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2. 皇帝垂拱 门阀专权 流民御边

王与马,共天下

  • 王鸣盛:《王导传》一篇凡六千余字,殊多溢美,要之看似煌煌一代名臣,其实井无一事,徒有门阀显荣,子孙官秩而已。
  • 陈寅恪: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

三定江南

最初江东士族并不接纳东晋政权,接纳有一个过程

“门阀政治”指“门阀与皇权的共治”,是相对于皇权政治而言的,只存在于东晋一朝

“士族政治”指门阀的政治社会特权,是相对于官僚政治而言的,存在于整个魏晋南北朝

  • 皇帝垂拱:朝权国命,递归台辅(执政的士族门阀);君道虽存,主威久谢。
  • 门阀当权:两大层次,侨姓(北来) 吴姓
  • 流民御边:利用流民武装捍卫江淮

专制君权、贵族、官僚关系的论述

三个类似的看法

【梁启超】贵族政治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专制之悍敌也。试政诸西史,国民议会之制度殆无不由贵族起。 ——《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

【培根】一个完全没有贵族的君主国,总是一个纯粹而极端的专制国,土耳其是也。因为贵族是调剂君权的,贵族把人民的眼光引开,使其多少离开皇室。 ——《培根论说文集》

【孟德斯鸠】在没有贵族的君主国,君主将成为暴君。 ——《论法的精神》

二、东晋的内乱和北伐

1. 东晋的内乱

  • 吴姓士族作乱
    • 周 “杀我者,诸伧子”
    • 周姓服从侨姓
  • 王敦叛乱
  • 祖约苏峻之乱——农民武装
  • 桓氏之乱
    • 桓温:少有豪迈风气。“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求加九锡
    • 桓玄:“父为九州伯,子为五湖长”
  • 孙恩卢循之论——下层民众借用宗教

2. 东晋的北伐和北防

  • 元帝时期:祖逖北伐 农民武装;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 康帝、穆帝时期:失败

  • 穆帝、哀帝、废帝时期:桓温三次北伐,一度收复洛阳,最后一次惨败

  • 淝水之战:东晋政权转危为安

    (谢)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谢)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

东晋门阀很有活力,但北伐难以取胜:北方五胡强悍+东晋内部矛盾深刻

但是北伐有其政治意义甚至政权正统性的意义

南朝士大夫对于皇室禅代无动于衷,而对南方政权据守江南,与北方胡族政权相对峙,即保存汉族之正朔一事,则极为重视。 ——周一良

三、江左的门阀士族

先秦士人 -> 两汉儒生 -> 东汉名士 -> 中古士族 故士族主要是文化士族

1. 士族的文化性格——注意与中古西欧贵族的对比

  • 东汉士族的继续发展
  • 文教的普遍破坏造成的学在家族
  • 政治动荡导致的政治集团封闭化
  • 禅让式王朝更迭促进权势传承
朝代 国家形态 官僚政治组成
周代 早期国家 传统贵族
秦汉 中央集权官僚帝国 文法吏 儒生
魏晋南北朝 —- 士族门阀
唐 宋 明 清 —- 科举官僚
由儒入玄

正始名士-> 竹林名士 -> 中朝名士 -> 江左八达

形成原因的一个说法

两晋时期,儒学家族如果不入玄风,就产生不了为世所知的名士,从而也不能继续维持其尊显的士族地位。东晋执政的门阀士族,其家族在什么时候、以何人为代表、在多大程度上由儒入玄,史籍都斑斑可考。 ——田余庆

2. 士族的选官特权

魏晋王朝权贵势力一脉相承。士族世代高位,官僚身份化。 “平流进取,坐致公卿”

周汉之道,以智役愚;台隶参差,用成等级。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

3. 士族的门第婚

侨姓士族联姻

吴姓士族联姻

侨姓吴姓之间很少通婚

4. 谱学和郡望

家谱是选官重要的参考文献

5. 士庶之辨

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中古时代的社会风貌


第三讲 南朝政治 皇权复兴与政治僵局 33 34

一、北府兵与刘裕代晋

1. 刘裕与北府兵

西晋以广陵在洛阳之东,故设东中郎将镇守。东晋元帝以琅琊王舒为北中郎将镇广陵,因广陵在建康以北,故以“北”为号,称为“北府”。

北府统帅非侨姓门阀不能染指,京口人多劲悍。

2. 刘裕代晋与皇权的重振

  • 409年伐南燕、破广固,擒慕容超,斩于建康
  • 410年破卢循
  • 412年朱龄石平蜀
  • 216年伐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后秦主姚泓出降

东晋一朝大事,几乎都与流民群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而刘裕的成功终归也是靠京口流民的力量。

3. 元嘉之治及其终结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北伐失利

宋失淮北

二、宋齐的皇权

南朝的皇权复兴。

孝建(宋孝武帝)、泰始(宋明帝),主威独运,官置百司,权不外假 ——《宋书》

南朝的皇权复兴: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是确定不移地一去不复返了

1. 武将执兵柄

赵翼论“江左世族无功臣

南朝寒门武将驰骋疆埸(yi)、捍卫国风,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士族重文轻武的风尚,对武将从政依旧是沉重的压抑。南朝将才日益匮乏……

2. 寒门掌机要

宋齐中书省有中书通事舍人四员,各任一省。地居机要,人近天子,官品虽卑,权势颇重

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腹。 ——《南朝多以寒门掌机要》

此时仍被称为“寒门”——士族门阀的社会观念仍然在压抑着他们

3. 皇子镇要藩

南朝皇子以皇子封王,镇守荆、扬、徐、江、雍等要藩,始自刘裕。

门阀政治下,微弱的皇权孽生不了那种必须依附于皇权而行专擅的宦官、外戚、宗室,孽生了也难以长期起重要作用。动乱的根源却较易来自士族中的权臣。

4. 宗室政治与皇室相残

皇权重振后即扶持宗室,诸王再次成为政坛主角。这类似西晋,但很不同于东晋门阀政治。

高级官职人选的变化,显示士族与宗戚势力互为消长

宗室相残,说明皇权仍不稳定。

  • 宋齐多荒主
  • 宋世闺门无礼
  • 宋子孙屠戮之惨
  • 齐明帝杀子孙

三、梁武帝其人

周一良《论梁武帝及其时代》

梁武帝 在位502-549

1. 梁武帝前期政绩

  • 鼓励农耕,减免租调
  • 用人不限高门,兼用“寒士”(士族中地位比较低的,与“寒门”有区别),以扩大统治基础
  • 编成《梁律》《梁令》《梁科》《五礼》
  • “军事才能不在刘裕、萧道成、陈霸先之下”
  • 著《群经讲疏》 文集… 主编《通史》…
  • 生活简朴、不好声色

“陛下为法,急于黎庶,缓于权贵。“

罔恤民之不存,而忧士之不禄……

2. 梁武帝之宽纵与佞佛

  • 天监三年(504) 宣布由道入佛
  • 大通元年(527)舍身于同泰寺
  • 中大通元年(529)舍身,公卿以钱一亿万奉赎(给他赎身)
  • 太清元年(549)舍身,公卿以钱一亿万奉赎

大经中说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于正道;其余九十五种,名为邪道。朕舍邪外,以事正内,诸佛如来!

3. 梁武帝北伐

4. 侯景之乱

梁武帝之评价

统治特征

  • 调和内部矛盾,是高门、寒士、旧族等各种势力利益均沾
  • 通过玄佛文史、制礼作乐粉饰太平

【庾信】天子方删诗书、定礼乐,设重云之讲,开士林之学……宰衡以干戈为儿戏,搢绅以清谈为庙略。

【王夫之】梁武帝之始立也,惩齐政之鄙固,而崇虚文以靡天下之士,尚宽弛以佚天下之民,垂四十年,而国政日以偷废。

四、南朝的没落

侯景之乱后的变化

1. 土豪酋帅的崛起

2. 南朝的没落

  • 士族门阀衰而不僵,其传统权势与文化风尚依然阻碍着政治变革
  • 寒人与武将被文化士族压抑,难以形成新兴政治力量
  • 吴姓士族地位上升,酋帅土豪参与政治角逐,但其政治号召力是很有限的

汉人剽悍进取,崇尚骑马驾马;中古流行牛车,悠闲缓慢。


第四讲 民族冲突中的十六国更迭 35 36

一、北方少数族的内徙

1. 少数族内徙

2. 徙戎论


隋唐

第一讲 隋朝: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1.杨隋代周

杨丽华… 隋文帝杨坚逼帝退位

杨坚继承父亲杨忠的爵位“隨国公”,故王朝称为“隋朝”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廿二史札记》

后人对隋文帝的评价:性至察而心不明。

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法不亡也。若置仓,递运之类也。

关陇集团

关系紧密的胡汉/文武混合集团,实际上是一个军事贵族集团。(西魏-北周-隋-唐)

关中本位政策

帝国的继承和创建,在当时不过是一次宫廷政变,是西北的一个贵族家族接替另一个家族即位。 ——《剑桥中国隋唐史》

这个只是表现了当时的人事变动

本来政治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讲:一是讲人事,一是讲制度。 ——钱穆

所以探索的核心问题:婚与宦;哪一部分势力起主导的作用

隋朝建立后颁布的重要政令(制度)

  • 令宇文泰时改为鲜卑姓氏的汉人文武大臣,恢复原来的姓氏。
  • 废除北周“六官制度”,复行魏晋官制。

历史意义

杨隋代周,实际上建立了以关陇集团汉人贵族为本位的新政权。尽管这些汉人贵族往往具有双重血统,但他们却自我标举为中原汉文化的代表

隋朝的制度改革为后来的大一统做了准备。

2. 隋朝前期政治经济措施

隋朝:从研究魏晋南北朝的角度说,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出口”;从隋唐史的角度,隋唐这样新时代的历史入口

政治制度的整理和更革

  • 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

  • 地方制度:如何有效地中央控制地方;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隋书·杨尚希传》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侨置州郡县;

    | 时代 | 州 | 郡(国) | 县 |
    | ———— | —————————— | ————— | ——— |
    | 秦 | | 48 | 1000多 |
    | 汉 | 13、14 | 约100 | 1500多 |
    | 西晋 | 19 | 172 | 1232 |
    | 北周、陈 | 263 | 617 | 1562 |
    | 隋文帝时 | 300多 | 去掉郡 | 约1500 |
    | 隋炀帝时 | 把州的名字改为郡 | 190 | 1255 |

    隋代改地方行政三级制为二级制,唐代又出现向三级制回归的倾向。

    地方佐官:长官辟属协助办事的官僚

    往者诸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其繁二也。 ——《隋书》

    不靠武力、战功升迁

经济政策:“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

经济政策与政治需求不可分割

国家财政来源:赋税->户口,落实在人丁上 、征役

大索貌阅”是一种较为严格的户口清查制度;貌阅:户口清查方式,看面貌

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 ——《隋书》

为了减少诈老诈小的现象

输籍之法:让基层了解经济政策

3. 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理解中国古代史的方法:

  • 学习朝代史
  • 有长时段的关怀

《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 整体史观年鉴学派

南北统一的深层原因

南北的再统一是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的结果。

时佗钵控弦数十万,中国惮之,周、齐争结姻好,倾府藏以事之。佗钵益骄,每谓其下曰:「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 ——《隋书》

隋代原则:远交近攻

制度因素

观念因素

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 ——欧阳修《正统论》

问鼎->逐鹿->统一

文化因素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钱锺书

只有野蛮人才能使一个在垂死的文明中挣扎的世界年轻起来。 ——恩格斯

鼎盛局面的形成

富——三方面

  • 表现:仓库盈积、户口增殖(国家可以统计这么多人,国家对于户口的控制力加强)
  • 途径
  • 影响:四海百姓,衣食不丰(国富民贫)

隋炀帝杨广:志包宇宙;威振殊俗

4.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历史意义

沟通南北

大运河的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向南北呈辐射状。

大运河真正把中国两大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密切联系起来。

意义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行水金鉴》

秦汉帝国:政治重心——北方;经济重心——北方

唐宋帝国:政治重心——北方;经济重心——南方

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

扬一益二

某些负面影响

  • 受热水系影响,运河难以保持正常水量
  • 与农田水利灌溉相互争水,引发社会问题
  • 阻断西部排水,造成区域土壤盐碱化

5. 隋末农民起义与隋的灭亡(不怎么说)


第二讲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李唐建国

对突厥称臣? 旗帜:绛白杂用

盖唐室先世,出自武川,其自视原与鲜卑无异,以中国而称臣于突厥,则可耻矣,鲜卑则何有焉? ——《吕思勉读史札记》

李渊时期的尚“门阀”——与魏晋不同

  • 注重冠冕 即当朝权贵
  • 注重贵戚 即军功贵族

胡汉混合

贞观之治

用人

  • 不拘于出身地域
  • 不拘于出身门第
  • 不拘于民族背景
  • 不拘于原属故我

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资治通鉴》

太宗(598-649)统治以低调告终

  • 立嗣
  • 亲征高丽不顺
  • 贞观前期的良好政治风气未能完全保持

《贞观政要》玄宗时期 一种政治资源的寻找 ——书写和记忆

All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history.

2. 一代女皇武则天

从“废帝立武”到“二圣”

素多智计,兼涉文史。

天后 -> 临朝称制 -> 圣母神皇

任威刑以禁异议,授禄位以收人心。——恐怖政治

武则天得以掌权的原因

  • 北朝遗风,胡族风俗
  • 家族背景
  • 佛教影响
  • 个人性格能力
  • 统治手段丰富

武则天称帝面临的困难

  • 无法从根本上证明改朝换代的合理性
  • 传位
  • 性别带来的压力和苦恼

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若依此义言,则武周之代李唐较李唐之代杨隋其关系人群之演变,尤为重大也。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3. 开元盛世

705~712年,八年五次宫廷政变——李武政权

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资治通鉴》

盛唐气象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盛唐的气候原因

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

制度调整和天宝政局

  • 人事
    • “文学”派人士是新起的普通地主的政治代表,如张九龄;但部分“文学”派人士不善应变,不能系统解决国家面临的各类实际问题,“不胜烦剧”
    • “吏治”派官员包括两类人:门荫出身的上层人士、吏干出身的人士
  • 制度

盛世隐忧:不正常的政治空气与决策机制

李林甫:守成综核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

。。。

藩镇基本类型

地区 情况
河北地区“河朔三镇”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东南地区 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国之根本。
中原、西南、西北地区 中间状态。依附和游离两重色彩。与中央存在摩擦,尚未达到割据程度。

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宋史》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

文章作者:松子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3日 - 08:02

最后更新:2022年03月26日 - 02:03

博文链接:https://songzi.info/post/85c55cfb/

许可协议: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