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系列课程(一)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文本解读

概说

文学批评的目的是探求真理

文学欣赏:读者,再创造;

方文山抒情模式有套路,“有眼无心”

文本解读:西方现代文学术语;从某种理论出发,采用特定的方法,对文本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例 “细读” close reading

“细读”的特征:

  • 以文本为中心的“向心式批评”(与发散式不同 )
  • 只涉及孤立文本、不涉文类的“个体批评
  • 语言技巧分析为核心的语言批评

文本指的是由语言符号组成的一个有限的、有结构的整体。 ——《叙述学》

把一个文本理解为一个文本,就是把它理解为存在于语言之中。 ——《谁在乎文本》

文学阅读的主体

读者:普通、专业

追问“为什么”

阅读在其深层意义上不是一种视觉经验。它是一种认知和审美的经验,是建立在内在听觉和活力充沛的心灵之上的。 ——《西方正典》

对作品进行解析、研读,为文学批评、研究作准备

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1. 艺术感受力——语感能力
  2. 艺术推想力 ——再建性现象能力、情境性推究能力、生活阅历和相应的知识储备

几个基本问题

1. 释义与“辨味”

释义方法:

  • 以上下文合参“,把具体的字词放在语境中参证
  • 以他为参证”,用同一作者表达相似情感和心境的其他作品来参证;亦可以其他作者作品来参证

释义要领:

  • 注意特殊语境下的语词的特殊含义
  • 主动调动知识储备和人生经验

辨味要领:

  • 不离文字又不拘泥于文字,充分发挥艺术再创造能力
  • 注意情意层深和语言浑成的两位一体

2. 意象与结构

文学创作的方式与方法

意象: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体;象:自然界、事象

西方现代诗歌的 image “客观对应物——心造物,与物象有区别

要有意象感

结构:组织方式与内部构造

3. “有我”与“无我”——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4. 理解与阐释

后现代艺术 “拼贴”

理解 多角度、阐释 多元化

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存在原意

接受美学:无原义,未进入传播欣赏的渠道并不算文学作品

经典作品:从未被“正确“阐释的作品

5. 高雅与通俗

  • 动态的而不是凝固的眼光看到雅文学(中心位置,受到普遍的关注)与俗文学(边缘位置)的界限
  • 雅文学常常代表着创作者在探索人类精神领域所能达到的高度

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精神思想的发展——金字塔形状

第三讲 质朴无华的文字,隽永深长的情思:《郑风》中的情诗与《诗经》

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周礼》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泳歌,各言其情者也。 ——朱熹《诗集传序》

一、千种风情,无以细说

  1. 对象、语气与情感的特定性
  2. 层层递进的矛盾心理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递进关系 ;封建礼教的束缚

詹安泰的引用:

姐道:我郎呀!尔若半夜来时,没要捉个后门敲。只好捉我场上鸡来拔了毛,假做子黄鼠狼偷鸡,引得角角哩叫。好教我穿子单裙出来赶野猫。

二、一腔炽热,付与戏谑

  1. 怨怼中的情之切
  2. 戏谑中的情之困

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人:一般人;士:未婚男子

朱熹《诗集传》

三、赋兴之中,情景互生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唐诗综论

四、小结

  1. 呼告手法凸显鲜明的“独白”“自白”,情感强烈动人。——感情达到高峰的表现
  2. 质朴无华语言——神婉曲折的情感与心理悸动——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第四讲 幻情奇彩中的人生悲泣:《苏小小墓》与李贺

一、苏小小其人本事

杨柳枝词(其一) 白居易

苏小小墓 张岱

二、解读:幽怨的鬼魂,动人的情愫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三、评说:在荒诞诡异中寻觅虚妄的美丽

写景幻化出人物形象,写鬼魂

李贺遭遇——生与死“之间”的状态;病态之美 社会的病态

致酒行

我有迷魂招不得,

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轻云,

谁念幽寒坐呜呃?

开愁歌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第五讲 羁旅 · 登高 · 悲秋:柳永《八声甘州》

词的分类——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长调(慢词):91字

长调需要配合曲谱填词 “fit in the words”

“豪苏腻柳”

两类最佳:相思离别、客居他乡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即景起兴、见景生情——诗歌的初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第六讲 现代人生存境遇的寓言/预言:卡夫卡《变形记》

参考书 《西方正典

个人生活乏味平淡,但想象丰富,内转,写意识、潜意识;纯粹意义上的个人写作;闯入者的身份,得以直面内心?

从来没有分离,却又从来都是对抗的

《变形记》 开头:简单 突兀,紧张 压抑

一、人物:孤独与陌生的存在

叙事学把叙事者讲述故事时锁采取的角度或视角,称为叙事视角。即“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

  • “全知”型叙事:上帝视角;如鲁迅的《药》
  • “限制”型叙事:叙事人站在特定角度或视点;
    • “人物视角叙事”或“内聚焦叙事”:叙事者与人物合二为一
    • “外聚焦叙事”:叙事人只能以旁观者或局外人身份;他知道的事情少于故事中任何一个人
    • 区别:后者不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不能去描写其意识或心理活动

《变形记》 内聚焦叙事

“不安” “甲虫人”

  1. 在忧郁不安中咀嚼孤独

    单向度的人》 不以异化为异化

  2. 在人群中感受陌生与拒斥

    经典型忍耐,用善意和自我指责来反抗这个社会

    善在某种意义上是绝望的表现。 ——《卡夫卡书信日记选》

    卡夫卡最独特、最富有创造性的天赋在于,他的故事似乎出自我们遗忘记忆的回归,并始终让我们觉得我们在继续忘掉所经历和感受到的陌生性。 ——《西方正典》

二、笔法:奇异的想象与冷静的写实

1. 以细节支撑想象的空间

卡夫卡有能力给予最不可思议的想象、幻觉,以最牢靠、最坚固的真实。

2. 以想象的细节对应生活的感受

想象的奇异,并不一定都在于想象本身的夸饰乖张,也在于想象中每一个细枝末节都与现实情境相吻合;想象也不一定都是延伸现实的触角,弥补现实的缺憾,更可能是以奇特的文字唤醒被遮蔽、被忽略的现实情境。

三、问题:寓言故事与预言功能

纳博科夫 《文学讲稿

甲虫形象:人类所不能容忍,与格里高尔的处境…;巨大的身形、无数可怜的细腿;坚硬的背甲、柔软的腹部;喜欢阴暗潮湿隐秘的生存环境

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的分裂

小人物在现代社会中的形象,慢慢体会独属于这个文本的东西

反对阐释》卡夫卡作品的三种阐释方法:社会寓言、宗教寓言、心理象征;这是大规模劫掠、简单地抽出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转换——破坏了艺术评的独立性

寓言体故事与象征体故事的区别

寓言是一种记叙体,通过人物、情节,有时包括场景的描写,构成完整的“字面”,也就是第一层的意义,同事,借此喻彼,表现另一层相关的人物、意念和事件。 ——艾布拉姆斯 《文学术语汇编》

寓言:字面意传达字外意,寓言所讲的故事是直射故事外的人与物。

象征:是公共性单一的,而不是灵活的,属于某个文化共同体中长久以来形成的共识。

关注人的生存现状

卡夫卡独特的寓言文体带来的是作品的预言功能,这些预言同其作品的寓意一样是多向度的。

就总体而言,他预言了二十世纪人类的生存境遇:孤独、离散、迷惘、绝望、无助,人的异化,自我人格的分裂,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荒凉感,“废墟”情结……

一本书真正独立的生命要在作者死后才开始,因为这些血性的人在他们死后还会为他们的书斗争一番。然后书就慢慢孤单下来,只能依赖自己的心脏搏动了。 ——《卡夫卡书信日记选》

书的生命比作者的生命要长得多!

推荐书

《卡夫卡口述》《卡夫卡书信日记选》《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西方正典》

第七讲 现代小说的叙事演变: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

对于不可言说的事情,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沉默。

自杀的发生有许多原因,总的说来,最清楚明显的原因并不是直接引起自杀的原因。人们极少(但不能排除)因为反思而自杀。

讲什么—->怎么讲

开头…—-> 全知型 限制型…

一、“限制型”叙事视角及其运用

典型的海明威文本风格

1. 特别重视人物对话描写,以对话来结构文本,用对话来推动故事发展

2. 在叙事语言中,叙事人往往采用某个人物视角来进行观察和描述,但又自始至终以“局外人”身份自居

开篇景物描写:压抑紧张

二、冰山理论及其叙事效果

探求叙事技巧和方法,以及作者为什么偏爱这种方法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很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海明威《午后之死》

省略:中国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海明威——读者也参与到文本的再创作中去

1. 以经验的省略调动读者参与文本的再创造

当读者参与到文本的再创造活动中,一方面使得文本中不确定因素得到融合、统一。同时,不同读者依据不同的生活经验所做的想象和联想,又极大丰富和拓展了文本的艺术表现力。

叙事上的“张力”:有意进行经验的省略

白象:无用而累赘的东西?昆德拉反对

2. 简洁、明快的语言艺术

海明威的小说多用短句,简洁、准确、生动,尽量删除多余的词藻。

“电报文体风格”与“冰山理论”相契合

不管他有多好的一个词,或者多好的一个比喻,要是用在不是绝对必要、除它外无可替代的地方,那么他就因为突出自己而毁坏了他的作品。散文(非韵文的作品)是建筑物,不是内部装饰,巴洛克风格早已过时。 ——《海明威谈创作》

删除某种炫耀、不必要的、怪诞的、华丽的、装饰性的元素(文字填料);

海明威以前所未有的勇气把附着在文学上的乱毛剪得一干二净

举止行为动机隐而不显,尤其因为他们的对话不带任何关于问答方式的描绘 ——《被背叛的遗嘱》

三、现代社会发展与小说观念的演变

叙事视角关系到小说的总体寓意。

谁占有视点,或者,小说借用谁的视角,关系到故事的呈现方式和小说展开的视域。同时,叙事视角的选择不是单纯的写作技巧问题,它与作家的文学理念及美学追求密切相关。

全知型叙事:上帝视角、自大、作家是掌握全局的

限制型视角: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多变的

在我们的周围,世界的意义只是部分的暂时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总是有争议的。艺术作品又怎么能先知先觉预先提出某种意义,而不管是什么意义呢? ——罗伯·格里耶

生活本身有无限的可能性,小说写作也有无数的可能性

对于转变,海明威的应对方法:不做评论

接受美学:召唤结构期待视野(要去了解)

推荐书

《海明威谈创作》 《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余中先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第八讲 在一刹那间攥住永恒:顾城《远和近》

最有名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

《远和近》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注意诗行排列,诗是“表情”,而不只是“表义“

你和我

你、我的相互呼应——你、我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两个人的世界

你在你的世界是自由的,你的自在世界;我觉得是很主观的,我的自主世界

抒情的重心转到下一节,“我觉得”暗自引入一种冲突,表达恋情的诗……

远和近

第九讲 诗歌的理想与诗人的宿命:海子《重建家园》

“物质的短暂情人”

如果有一种个人的命运,就不会有更高的命运,或至少可以说,只有一种被人看作是宿命的和应受到蔑视的命运。 ——加缪《西西弗的神话》

一、“重建家园” 返璞归真

第一节

  1. 作为词根的“家园”
  2. 放弃与直面

在水上 放弃智慧

停止仰望长空

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

来浇灌家园

  • 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水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 家园的丧失与水有关。典出《旧约·创世纪》

    “做一个诗人,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热爱人类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 ——《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

第二节

生存无须洞察

大地自己呈现

用幸福也用痛苦

来重建家乡的屋顶

  • “洞察”比“观察”要动用更多智慧—>对应放弃智慧
  1. 呈现与承担

第三节

放弃沉思和智慧

如果不能带来麦粒

请对诚实的大地

保持缄默 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1. 诚实的大地与幽暗的本性

“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保持沉默。”

“确实有不能讲述的东西。这是自己表明出来的;这就是神秘的东西。” ——《逻辑哲学论》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反智”倾向——老庄哲学新旧约

第四节

风吹炊烟

果园就在身旁静静叫喊

“双手劳动

慰藉心灵”

赋予果园/家园,人的灵性;要靠体悟 入定

二、“大诗”理想与“夹缝”状态

海子是一位有远大抱负和高迈理想的过渡性诗人。

  • 海子生活在社会剧烈转型时期

  • 海子的写作处在从“我之诗”到“人之诗”的转换时期。

    我的是个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称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称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海子

本文标题:文艺学系列课程(一)文学文本解读

文章作者:松子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31日 - 20:01

最后更新:2022年03月26日 - 02:03

博文链接:https://songzi.info/post/8c0b397b/

许可协议: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