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笔记

本书内容 (批判性思维简化为 CT

  • 提出关键问题
  • 做出理性判断
  • 组织论点论据
  • 识别谬误操纵

学习目标

  • 锻炼批判性思维
  • 学会提问

How-To-Ask-Questions-The-Smart-Way/README-zh_CN.md at main · ryanhanwu/How-To-Ask-Questions-The-Smart-Way (github.com)结合学习

1. 学会提出好问题

批判性思维的三个方面:

  1. 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2. 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3. 恰如其分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1.1 海绵式思维、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

  • 吸收信息越多,越能体会世界的复杂,为下一步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 被动的思维方式,不需要苦想
  • 难以对各种信息和观点进行取舍
  • 单纯的获取

淘金式思维

  • 掌握主动权,对内容做取舍
  • 保持积极互动
  • 书中列举的淘金思维问题清单

我有没有问“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其观点

在我想到别人的说法可能有问题时有没有将它记下来

我对别人说的话有没有进行客观评价

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我有没有在别人的合理说法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论

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

1.2 破除正确答案的迷信

关于物质世界的科学难题,有可能找到准确的解答。

但涉及人类的行为和行为的意义,情况比较复杂。因为人类行为的动因太过复杂且充满正义,所谓“正确答案”则具有极大的或然性。

最需要细致研究的往往是与那些“开明通达人士”看法不一致的问题、存在严重分歧是争论的价值所在。

1.3 精力管理

一寸光阴一寸金,决定花时间和精力评估一件事之前,最好先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关我什么事?”

1.4 强势批判性思维、弱势批判性思维

弱势CT:利用CT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

  • 目的是抵制和驳倒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
  • 但也摧毁了进步

强势CT:利用CT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 用关键性问题一视同仁地质疑一切主张,包括自己的
  • 并不迫使自己改弦易辙,也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坚实自己的看法提供坚实的基础

1.5 关键问题有哪些(本文需要厘清的主要内容)

论点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意义不明的词语有哪些
区分价值观假设、描述性假设
推理谬误是否存在:可参考逻辑错误https://songzi.info/post/b9b1da5a/)
证据的效力如何
有没有替代原因
数据可靠性如何
有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
能得出哪些合理结论

1.6 价值观与互动

将别人作为你最有价值的资料库

CT应具有的主要价值观

  • 自主性
  • 好奇心
  • 谦恭有礼
  • 以理服人

1.7 理智思考、感情用事

思考时应当有明确的目标:这目标并非始终捍卫自己的观点。
一旦思考,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更加精确
无论接受或拒绝一个观点,感情上的依恋决不应该成为你最重要的基础。最理想的做法是,经过分立推理以后仍笃信不疑才可以加大感情投入的力度。

1.8 让谈话继续下去的策略

我们所进行的论证或争辩,目的是是彼此的思考更为精准明确,因此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策略,形成一些必要的共识

尽量阐明你对别人言论的理解

问一下别人,有没有证据让他改变自己的观点

中场休息,以便尽量找到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

为什么他认为你形成结论的那些证据缺乏说服力

尽量弥合分歧

寻求意志价值观或一致统一的结论

情绪、表情、体态控制。即使反对或好奇,也要表现得体贴和不温不火。学习是目的,而不是驳倒所有人。

总得来说,需要营造良好的交流回话的氛围,始终避免一厢情愿

2. 关键问题: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1 关于论题

2.1.1 “是什么”问题、“应不应该”问题

是什么问题 == 描述性论题(descriptive issues)== 关于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是什么样的问题

学音乐是不是能提高智力?
家庭暴力的诱因是什么?
服用Paxil是不是治疗抑郁的有效手段?

应不应该问题 == 规定性问题(prescriptive issues)== 关于世界应当是什么样的问题

我们应该立法禁止克隆技术吗?
学校应不应该将计算机作为必修科目?

2.1.2 明确论题

有时论题是直接了当地说出来,注意以下用词:

  • 我要问的问题是:我们应当禁烟吗?
  • 降低法定饮酒年龄:是不是一件正当的事情?
  • 学校应不应当提供性教育?

有时论题并非直接提出来,而应当从其他暗示中进行推断:
一个比较好的线索是了解作者的背景、感兴趣的领域
辨认论题是要警惕这种思想:陈述这个论题的正确方法只有一种,其他都是错误的。
对于这类模糊的论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找准结论

2.2 关于结论

2.2.1 他希望证明什么?

有说服力的观点的基本结构:甲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乙。作为结论的观点有其他观点进行支撑。
相应地、没有观点进行支撑的断言,不应当作为结论,而是 纯观点(mere opinion)
你相信一个陈述(结论)是因为你认为它由其他看法所支撑,这就是在进行推理。

基于其论证,我是否应当接受其结论?

2.2.2 寻找结论的方法

  1. 问问论题是什么。
  2. 寻找指示词(indicator word)

    因此、表明、由此而知、因此可以断定、我要说的重点是、显示出、证明、告诉我们、问题的实质是

  3. 在可能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查看
  4. 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内容

    例句、数据、定义、背景资料、证据

  5. 检察交流的语境与作者的背景
  6. 问一问“so what?”

2.2.3 明确结论的写作经验

CT的一个最大障碍即是无法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1. 写作之前将论题的范围尽量缩小
  2. 引导读者得出你的结论
    关键在于:必须竭力组织好自己的思想,然后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

3. 关键问题:理由是什么

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理由+结论 = 论证

理由的定义: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

注意论证的几个特点:

  • 论证必有目的
  • 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因此需要CT来判定
  • 论证由两个明显的必要构成:结论及其支撑理由

3.1 他的理由是什么

厘清结构,找到理由;寻找理由的关键词

由于、鉴于、由以下材料支撑、由于这个原因、研究显示、第一…第二…第三…

3.2 用‘理由’浇筑‘结论’

结论本身不是证据,而是一个有证据或其他观点支撑起来的观点。
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结论。

3.3 明确理由的写作经验

  • 作出结论前要探究种种可能存在的理由
    • 不要用“逆向逻辑”或“反向推理”,不要先得出结论再找理由
    • 要考虑可能存在的种种理由并掂量其分量,最后作出结论
    • 寻找涵盖你的论题的主要信息(刊物、书籍、影音资料等)
    • 帮助读者确定你的理由

4. 关键问题:寻找含义暧昧的词语

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无论是直接的还是含蓄的意思),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

4.1 辨析多义词

多义词的含义往往于讲演或文章的主旨息息相关,抓住了主旨便容易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一些多义词的真实含义。

同样地,在读书与听讲的时候,一定要强迫自己去寻找那些意思模糊的词语,否则可能对主旨造成误解。

4.1.1 寻找关键词

寻找关键词的线索:

检查论题有没有关键词

在结论和理由中查找关键词和短语

留意抽象的词语

通过反串(reverse role-playing)作者来判断特定词语的定义

4.1.2 检查歧义

明确词语是否存在歧义需要解决两个障碍

  1. 你自认为与作者表达的意思相同,“我知道你是这个意思”

    避免与作者心心相印的想法,养成不断追问的习惯,不停地问“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2. 你自认为术语存在一个明显的定义,或者是不同领域的相同词语视作只存在同一个解释

    打破刻板印象,时常自我提醒,这个词有没有其他含义?

4.2 结合语境

语境(context)是指作者或演讲者的背景,应当梳理清楚语境再下判断

4.3 小心情感色彩浓厚的词

那些激发强烈情感反应的术语被称为附加感情色彩的术语(loaded terms)它们感动我们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描述性含义,这些术语会让思维短路,通过直接连接情感线路来绕过描述性意义通道,从而欺骗我们的思想。

这在政治语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下面列举一些政治术语及其希望取得的感情效果

术语 感情效果
恢复(restoring) 同意征税提案
公平(fairness) 改变
恐怖分子(terrorist) 野蛮、疯狂、未开化
改革(reform) 被人期望的改变

4.4 轮到自己写时的经验:时刻留意歧义

5. 关键问题:明确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什么是假设assumptions

假设具有如下特征

  1. 隐藏或没有明说(大多数情况)
  2. 作者认为理所应当
  3. 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
  4. 可能有一定欺骗性

5.1 找出幕后遥控的价值观假设

6. 关键问题:推理过程的谬误

可参考

逻辑错误 | 毫末室http://songzi.info/post/b9b1da5a/

7. 关键问题:明确证据的效力:直觉、个人经验、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专家意见

7.1 我们为什么选择相信

一般而言,一个断言的证据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我们可以信赖它的程度就越高,我们也就越可以称这样的断言为“事实”。因此对于断言到底是观点还是事实,期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多少相关证据。支撑一个看法的证据越多,这个看法的”事实性“也就越高。

对于一个断言,问以下问题是必要的:

你的证据是什么?

你怎么知道它是真的?

证据在哪里?

你为什么相信它?

你确信它是真的吗?

你能证明吗?

7.2 事实断言可靠吗?

事实断言可分为

  • 描述性结论

    经常带头戴式耳机可能造成听觉损耗

  • 用以证实描述性或规定性假设的理由

    美国需要更严格的枪支管理制度。美国涉枪案件数量在十年内大幅增加。

  • 描述性假设

    大学课堂需要引入更多的讨论,因为许多大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

7.3 证据的种类

7.3.1 直觉

直觉:我们相信自己对某事具有洞察力,但不能有意识地说出理由的过程。

其问题在于私密性,他人无从判断其有效性。因此缺乏坚实的基础判断该相信哪些。同时依赖于无意识的加工,忽略了一些事实证据,并且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故必须要警惕单凭直觉证实的哪些断言。

7.3.2 个人经历

个人经历往往导致以偏概全的谬误

7.3.3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往往很有说服力,凭借其细致感人且生动的细节,容易激发受众的广泛感情共鸣。

需要警惕典型案例被人用作证明:

这个例子有无代表性?

有没有强有力的相反例子?

例子中提及的方式是否有偏见存在?

7.3.4 当事人证词 personal testimonials

需要注意的问题:

选择性。证词往往为了说服而带有选择性地挖掘证人或证词。人们的期盼心理也极大程度地影响到我们经历事件的方式。

个人兴趣。作证者是否与其提倡的东西之间有特殊关系?其证词是否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或偏见?

省略信息。例如评价标准可能在证词中被省略。

人为因素

7.3.5 专家意见

专家意见通常比其他重证据更受人们青睐。

但应当记住:专家也会常常犯错误。其内部意见也常常不统一。

对专家意见进行评判需要问以下问题:

对于谈论的这个主题,该专家的专长、训练、特别知识有多少?

这个主题是否是该专家潜心研究多年的成果?

这个人有没有与该主题相关的丰富经历?

该专家所处的地位是否有特别好的渠道获取相关事实?

有没有较充分的理由让人相信专家的意见相对而言不会受到歪曲?

这个专家是不是有着做出可靠的断言的好名声?

7.3.6 个人观察

个人观察是很多提倡推理和科学研究的基础。

但是观察者,并非纯粹的镜子,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纯粹”的视角和结论。我们之所见,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经过一系列价值观、偏见、态度、期望过滤后剩下来的东西。

最可靠的观察往往基于最近的多视角的观察,几个人在最佳环境里同时得来的观察,他们没有和观察的事件有关的明显而又强烈的期望值,同时也不带任何偏见。

7.3.7 研究报告

科学研究,如果进行得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讲究验证性、可控性、精确性

7.3.8 研究结果

应当对研究结果进行以下方面的检查:

研究质量有高低,差别很大。

研究成果常常互相矛盾,要注意研究某一具体问题的具体背景、特定群体、社会环境等等。单一的研究所呈现的常常是引起误导的结论。

研究结果并不能直接证明结论,最多只能支撑结论。

研究人员也有自身的期望值、态度、价值观、需求,这些使得其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解释研究结果的方式都烙上了偏见的印迹。

注意作者或演说者存在的歪曲或简化或扩大化研究结论的情况。

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些断言。

研究的人为程度会导致研究的变化。人为因素越多,越难将其研究结论推广到外部世界。

对经济效应、社会地位、人身安全以及其他因素的需求会影响到研究的结果。

7.3.9 样本能代替整体吗

注意过度概括 overgeneralizing,因此样本的选取需要注意以下因素:

样本的覆盖率必须大到足以产生概括或得出结论的程度。

对研究者将要从中得出的结论的所有事件的类型,样本必须覆盖足够的范围或包含足够的丰富性。

样本需要保障其随机性。

7.3.10 调查和问卷的答案

调查问卷常用来测试人们的行为、态度、看法。但我们需要识别其中的一些影响因素。

要让调查的回答变得有意义,针对这些调查的回答就必须实话实说。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调查的答案就准确反映出调查对象的真实态度。

注意调查问题的含糊的措辞,这样的问题可以作出多重解读。

调查本身可能包含偏见:如措辞偏见、语境偏见。需要注意问题的遣词造句。

7.3.11 类比

识别类比+评价类比

轮到自己写时的经验

  • 期待批判性的读者
  • 判定自己是否需要更多的证据
  • 注意学术写作及其证据(写作风格应与场景保持一致)

8. 关键问题:有没有替代原因

所谓替代原因,即是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因果关系的指示词

导致…

影响了…

与…有关

阻止了…

增加了…的可能性

决定了…

与…有联系

有…的效果

8.1 可能的原因不止一个

  • 很多类似事件可以通过相互替代的原因加以解释
  • 专家往往可以检察同一个证据而发现不同的原因加以解释
  • 大部分论证者只给你那些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要求受众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 发现替代性原因也是个创造性过程,因为许多时候这些原因并非显而易见
  • 特定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有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成反比
  • 不要贸然接受你遇到的事情的第一个解释。要寻找替代原因,努力去比较其可信度,将其他涉及的利益方也考虑进去。阅读事件的不同版本来帮助自己扩大见解的范围。

8.2 如何找出更多的替代原因

  • 我能不能找到其他方法来解读这个证据?
  • 还有什么可能会引发这个行动或导致这些发现?
  • 如果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哪些东西我可能会当做重要的原因?
  • 如果这个解释是不正确的,还有什么能说通的解释?

8.3 因果关系中常见的谬误

  • 因果混淆谬误: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作用
  • 事后归因谬误:假设某件事A是由另一件事B引起的,仅仅因为A在时间上紧随在B之后

8.4 寻找最合理的解释

如何判断解释更合理?

  • 逻辑上的合理性
  • 和你所学的其他知识之间的一致性
  • 以前解释或预测事件的成功率

9. 关键问题:统计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1 带有欺骗性的统计数据

提供一些基本策略,用以发现一些欺骗的小伎俩。

9.1.1 不明来历的数据、带有偏见的数据

尽量找出足够多的有关这些数据是如何采集的信息:由于许多现实的原因,统计数据往往只能是基于事实作出的估计,这些估计有时很有用,但它们也极具欺骗性。时刻记住自问一句“从现实到数据的估计是如何进行的”,你得到的细节越多越好

9.1.2 平均值

不要仅陷入平均值这一单纯的统计方式,要总体地了解全距和数值分布。这样会提醒自己大多数人或事并不正好符合平均值,与平均值差异极大的结果也在意料之中。

9.1.3 被包装的结论

有些数据能证明一些事,但持论者往往宣传这些事情证明了另一件性质完全不同的事。以下两种策略用以找出这种欺骗:

  1. 对持论者提供的数据视而不见,然后问自己“怎样的统计数据可以作为证据在证明其结论方面有帮助?”,然后将“所需”的数据与所给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不吻合,你可能就发现了一个被包装的结论和欺骗性的数据。
  2. 不急于看作者的结论而是先细心地检察作者的数据,然后问自己“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合适的结论?”然后拿你的结论和作者的结论作比较。

9.1.4 省略数据

  1. 百分比/绝对数额。只有绝对数值摆在眼前的时候,问一问百分比是不是有可能帮你做出更好的判断;只有百分比出现在眼前时,问一问是不是绝对数值会丰富其含义。
  2. 有可能缺失掉的信息类型是相对比较。

10. 关键问题:有没有重要信息被忽略

10.1 重要的被忽略的信息

每个接受到的信息几乎都有目的。

所谓重要的省略信息,是指那些将会影响到你该不该被他人的论证所说服的信息。即影响自己推理过程的信息。

10.2 包容不完整的推理

可能出现不完整推理的原因

  • 时间和空间对论证产生了限制
  • 由于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限制,论证需要在特定时间内完成
  • 论证者的知识并非全面
  • 论证常常是为了欺骗
  • 持论者常常持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态度

10.3 识别省略信息的线索

10.4 注意潜在的负面效果

11. 关键问题: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11.1 多种假设和多种结论

结论只有在某人对理由的含义进行特定的解读或假设后才能得出。

本文标题:《学会提问》笔记

文章作者:松子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6日 - 23:03

最后更新:2022年04月17日 - 01:04

博文链接:https://songzi.info/post/ead403b1/

许可协议: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作者。

0%